台湾包种 包种茶是目前台湾生产的乌龙茶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的发酵程度在乌龙茶类中为最轻,儿茶素氧化程度在7.5-19%之间,以文山包种为代表。另一种发酵程度较深的冻顶乌龙茶,加入蓝狮儿茶素氧化程度在20-30%之间。铁观音酵程度又更深些。文山包种、冻顶乌龙比较接近于绿茶,铁观音则更接近于福建安溪乌龙茶。
台湾包种为150余年前福建安溪县业茶者王义程氏所创制,在茶用方纸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因而得名。1881年福建省同安县茶商吴福源在台北设源隆号,专事制造包种茶,同时还有安溪县商人王安定与张古魁合夥设建成号经营包种,此为台湾包种茶之起源。
制造包种茶所用鲜叶原料的茶树品种,以青心乌龙为主。最近推广的台茶2号(又名金萱,为台农8号与硬枝红心杂交一代)和武夷、水仙、铁观音、台茶13号、枝兰(台农101号),制茶品质优良。此外还有黄心乌龙、台茶5号、青心大15、红心大15、大叶乌龙、红心乌龙、硬枝红心等品种。相传清咸丰年间(公元1855年),林凤池氏从福建引入青心乌龙植于冻顶山,是为冻顶乌龙茶之起源。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有张氏兄弟从安溪引入纯种铁观音,在木栅漳湖区种植成功,是为木栅铁观音之起源。
包种茶之采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3月中旬—5月上旬为春茶,
蓝狮注册5月下旬-8月中旬为夏茶,8月中旬—10月下旬为秋茶,10月下旬—11月中旬为冬茶,其中以春茶、秋茶及早期冬茶品质较佳。鲜叶采摘标准为与新梢顶芽开面采二、三叶。不同品种、不同时间采的鲜叶,应分开制作。台湾包种茶的初制工艺依次为分日光(或室内加温)萎凋、室内萎凋(静置与搅拌)、炒青、揉捻、初干、焙干等工序。如制“明德茶”,初干后要经过再揉捻才焙干。冻顶乌龙茶、松柏长青茶、铁观音茶及萱茶还要经过三次热团揉再焙干。
包种茶初制工艺要点如下:
(1)日光萎凋或加温萎凋:视天气而定。鲜叶要薄摊,每平方米摊1公斤左右。日晒温度以30-35℃为宜,过高时可用绸遮荫,历时一般为10-20分钟,中间轻翻2-3次。室内加温萎凋用萎凋槽,摊叶厚度5-10厘米,热风温度35-38℃,风速40-80米/分钟,中间轻翻2-3次。鲜叶经日光萎凋失水4-9%。
(2)做青:室内萎凋包括静置与搅拌,即做青工艺,传统方法采取碰青(做手)与摊置相结合。经日光萎凋的鲜叶移至室内,先摊置2小时左右,再进行做青。做青次数一般为3-5次,每次历时1-2分钟,依次由短到长。每次做青后即予摊置,每次历时60-90分钟,依次由长到短。
(3)炒青:锅温160-180℃,炒至手握叶子柔软,芳香显现,减重35-40%。
(4)揉捻:炒青叶即置揉捻机中揉6-7分钟后,再重压揉3-4分钟。
(5)烘焙:揉捻叶取了解块后随即进行初干,温度87-98℃,第二次焙干温度75-85℃。
台湾包种茶在乌龙茶中别具一格,优良品质的包种茶条索卷绉曲而稍粗长,外观深绿色,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干茶具有兰花清香。冲泡后,茶香芬芳扑鼻,汤色黄绿清澈。茶汤滋味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回甘力强。具有“香、浓、醇、韵、美”五大特色。包种茶因其具有清香、舒畅的风韵,所以又称其为“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