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 >

开县蓝狮龙珠茶发展史

  • 育儿
  • 2023-03-22 10:43
  • admin

 
开县蓝狮龙珠茶发展史


 
开县位于茶树原产地区域,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茶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多方考证,茶树种植始于汉,盛于唐。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对茶树的传播进行了考证,他首先将茶树原产地界定在西南地区,而四川西南部则是茶树的传播中心,分两路向外传播。第一条路线是由四川西部的雅州经眉州(丹棱)、邛州(邛崃)、蜀州(崇庆)、彭州(彭县)、绵州,再沿川陕大道南进入陕西南部形成剑南茶区和陕南茶区;另一条路自沪州一中往东到夔州开成川东巴地茶区。以上茶区即为陆羽所称的山南茶区的大部分。开县北部紧邻陕南茶区,东部接川东巴地茶区,是山南茶区东部的中心。
 
据《开县县志》记叙:“开县种茶始于汉朝,蓝狮测速地址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清嘉靖《夔州府志》载:“开州城北四里‘茶岭’之茶,味绝佳,无杂卉。”在宋、明时期,由于我国东南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经济中心也逐渐由西南向东移,朝庭对四川茶叶并不重视,在这一时期开县茶叶少有资料记叙,无从查考。
 
清朝时期开县茶叶生产发展经历了发展、衰败、再发展的过程。据《开县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年,龙珠茶被朝庭列为贡茶,茶叶生产由此而得以发展,全县产茶2000担,主产于正坝、大进、温泉、岩水等地;而至咸丰年间毁之无存,清末得又得以复苏。”这一时期与开县毗邻的城口、达州等地的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产销两旺。主要生产晒青、炒青和粗茶。由此看,清朝开县的茶叶生产有一定发展,尤其是龙珠茶、大进早茶、锁口茶等名优茶相继恢复发展。茶叶销售一是“边引”销甘陕,二是“腹引”销下江,三是就近销万县、重庆等地。据清代甘桂林等《云阳县乡土志·商务》记载:“进口货物表。货物名色:茶;产地何由:开县、城口……贩运何若:水陆。”说明开县“腹引”茶一部分是经过云阳。
 
民国前期,开县茶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到民国30年,产茶430吨,民国37年产茶过500吨,在川东茶区与城口县双双成为万担产茶县。这个时期,茶叶主要是销下江,其次才销甘、陕。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连年战争,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140吨。主要生产晒、炒青。以本地销售为主。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加大了对茶生产的投入,使开县茶叶焕发了青春。经过建国初的恢复,1960年茶叶面积800公顷,产茶215吨;1970年发展到2333公顷、产茶300吨;七十年代后开始发展红碎茶,至1983年,红碎茶达250吨,1985年达茶园面积2533公顷、产茶1000吨。1978年开县被列为全国产茶基地县。1984年由外贸统购统销。
 
解放以来,对龙珠茶生产虽然给予了一定重视,但是仅局限在扩大面积上,而疏于改进工艺,提高品质的工作,致使这只川东历史名茶奇葩未能放出光彩。随着茶叶市场供需平衡,加之茶叶由“二改三”,市场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名优茶生产已成为热点,由此万县地区农业业局与开县农业业局联合,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龙珠茶进行开发风行一时点放在对传统工艺的改进上,探索了一套龙珠名茶加工工艺,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龙珠茶于1983、1984、198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名茶;1987年获四川省优质名茶金怀奖;1990年至1992年又连续获万县地区优质名茶奖,并于1992年与城口鸡鸣茶一起被授予“万州名茶”称号;1992在四川万县地区与湖北宜昌市、鄂西州三地、市联合举办的“首届三峡名优茶及名茶包装评比会”上,被评为“三峡最佳名茶”;1995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龙珠茶不仅在提高品质、争创名牌上取得了成功,在基地建设、产品包装、市场开拓等方面也取得突破。现在龙珠茶产品除销本省、市外,还销上海、南京、山东、武汉、北京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龙珠茶业已拥有“四厂一中心”的生产格局,即龙珠茶厂、碗家茶厂、水田茶厂、龙珠精制茶厂、茶叶销售中心,形成了“集团公司+茶业公司+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同时,与时俱进,还加大了系列产品的科研开发力度,为做大做强龙珠茶业,蓝狮测速平台走出一条品牌之路,走出一条以文化推动产业之路,走出一条产业化经营之路。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